住展雜誌提供
2008 / 06 / 05 星期四 14:40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近來又有學者打著學術研究的旗幟,在媒體上大談房價已經過高以及泡沫
化嚴重的訊息,類似的言論在過去二十年裡,不斷地出現,但由歷史的經
驗觀察,除了害了許多無殼蝸牛至今仍然無殼外,反而是過去大膽購屋者
到今天很少有後悔的,到底類似的主張錯在什麼地方呢?房價是否還會上
漲呢?
就房地產投資的角度而言,要判斷房價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還會上漲?以
下幾點是不可不知知識:
第一:是否可用「租金」判斷房價還會不會漲?
「專業都在細節裡!」許多外行的人常將租金與房價相比,然後以台灣目
前租金水準不高,證明房價已經過高。這種比較顯然缺乏對實際情況的瞭
解。雖然在估價方法中的一種工具叫做「收益法」,就是用租金估計房價
的方法,但在台灣,這種估價方法常被誤用,往往成為許多騙局的幫兇,
例如一種典型的誤用,就是有人常用假的租約,提高了房屋租金,因而也
義正辭嚴地「證明」了較高的房價,然後取得較高的銀行貸款。
因此,如果要用租金推算房價,一定要確實瞭解真實情況!在目前台灣自
有住宅率已超過八五%,這個數字對租金而言,代表了一個重要的意義,
就是目前在台灣租房子的人多是經濟弱者,他們沒有能力付得起高租金,
再加上政府長期對住宅觀念的錯亂(例如一個人不能擁有太多房屋),導
致房屋的擁有者不願也不會提供太好的房屋出租,因為房屋即使再好,租
金也不易提高,因此造成一方面房屋品質無法大幅提昇;另一方面餘屋量
不斷增加,導致租金遠低於真正應有的租金水準的惡性循環。
以台北市為例,如果以國人為出租對象的一般住宅,每坪租金能超過一二
○○元的非常少,即使亞洲第一高樓台北一○一大樓的辦公室租金,剛開
始也很難超過每坪三○○○元,就是很好的例子。
※劣幣驅 逐良幣
這種錯誤的住宅政策思維,造成目前的國人希望能用投資「好房屋」並以
租金賺錢的機會十分小。更不幸的是,有些人用「破屋」理論反而還賺得
到錢。
最常見的例子是,許多人將一幢好的住宅分割成四、五間套房,分別出
租,以極不良的居住環境,賺取金字塔底端的人(如學生、上班族、單親
家庭…)的血汗錢(每坪租金反而較高),這種嚴重政策失敗的例子,怎
麼不見以社會公正人士自居的學者們關心呢?
這是一種典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這種租金被嚴重扭曲與低估的情況
下,還拿租金和房價去比,然後還大膽提出房價太高(已經泡沫)的研究
結果,很難讓人不認為是故意扭曲。
在先進國家,如果要追求經濟發展,所有房地產政策都在鼓勵對有支付高
租金的人提供服務,例如高級旅館、高級公寓、高級套房…。這些高級的
房屋,在最好的區位,出租的對象不論是本國人或是外國人,他們有能力
支付高租金,但要求最好的產品,他們支付的高租金,才是支撐高房價的
基礎,此時用「收益法」估計房價,才有基礎。
※取樣方式需客觀
這幾年豪宅的價格不斷攀高,就是因為其區位好、產品佳,所以承租的人
(許多還是外國人)願意支付高的租金。以信義計畫區為例,住宅一坪的
租金已超過三○○○元,用「收益法」估算,其房價會偏高嗎?
故意忽略上述的事實,卻以台北市一般房屋租給無能力支付租金者的「租
金水準」,去比較以有能力支付高租金為對象的最優房屋的「價格」,用
這種取樣錯誤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結果怎麼會不偏差?
第二:是否可用「所得」判斷房價還會不會漲?
「目的不能使手段合法!」許多人將一般家庭所得拿來與房價做比較,以
「低」的平均每戶所得和最新最好房屋的「房價」做比較,以證明房價已
經太高,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研究方法。用最簡單的思考邏輯,如果台灣的
房價太高,應該大多數人都買不起住宅,可是為什麼會有八五%以上的家
庭已經擁有自有住宅?
另一方面,如果已有超過八五%以上的家庭擁有自用住宅,高房價對他們
有什麼影響?大家可以冷靜的思考,假設台北市的房價平均每坪可以漲到
三○○萬元一坪,對台北市民的「幸福指數」是提高或是降低?
相反地,如果台北市平均房價跌到六萬元一坪,台北市民的「幸福指數」
是高是低?
※房價漲利多於弊
最好的例子是在歐美許多白人社區,當有許多黃種人(甚至黑種人)大量
遷入導致房價高漲時,初期總是引起民粹(鎖國)主義者的極大不滿與排
斥,往往還會採取各種方法予以反對。上述案例產生二種結果:一種結果
是他們擊退了外來移入者,保存原始風格(鎖國成功),結果造成房價下
跌,不易出售,所有人都成為屋奴;另一種結果是他們接受了外來移入
者,導致房價大漲,喜歡繼續居住在該區的人可以貸到更多錢(房價升
值),改善了生活品質;不喜歡居住在該區者,則可以高價出售房屋,不
但可以到另一個地區去買更大或更喜歡的房屋,還剩了許多錢,到世界各
地去遊玩,也改善了生活品質。如果大多數居民都已有房屋,房價高有什
麼不好呢?
同樣的經驗,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漲到三○○元,會有股東認為不好嗎?
唯一有意見的是不是股東的人,會因買不到股票而不滿,但台灣目前沒有
這個問題,超過八成五的人已有自有住宅,而且還有極嚴重的供過於求的
情況(餘屋甚多),這種別的國家求也求不來的良好機會,卻仍有人拿著
民粹的鎖國觀念抗拒房價上漲,不知其因為何?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大多數
市民的福利,還是自己買不起豪宅呢?
※借鏡大陸案例
即使堅持社會主義的大陸,在二十年前的上海,由於當時房屋數量不足,
就曾經將房屋分為二種分別為商品房與內需房:商品房價格愈高愈好,因
為可以獲得高租金,也可以提升房屋水準,這是屬於市場經濟的範圍;另
一種是內需房,則是用來滿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和所得有關,是政府的
責任,如果老百姓買不起房屋,政府有責任去蓋,這些是屬於社會主義的
範疇。
後來由於房屋供給多了,所以逐漸取消了商品房,意思是說,因為大部份
的人都已有了房屋,以前怕因房屋供給不足會造成炒樓(少數人壟斷),
使許多人買不起住宅,而不得不用商品房管制的情況已經消除,可以正常
的面對市場經濟了。
台灣在李登輝時代,不是提供了許多六萬元一坪的房屋嗎?現在下場如何
呢?許多還在蔓草堆中荒廢呢!那些專門提供低價住宅的「國宅處」、
「眷村改建處」都已經因為嚴重的供過於求,而紛紛熄燈關門,目前台灣
真得會有人沒有房屋住嗎?
|
|
 |
|
|
applen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