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想要遇到需要…

有位男性友人,老是抱怨他搞不懂女人,尤其是他太太。「明明已經有那
麼多包包,其中不乏名牌包,為什麼還要一買再買?」

不要以為只有女人這麼愛買。有個自稱「數位敗家子」的男同事,出門採
訪時的配備大包小包到驚人程度,各式新穎資訊科技產品應有盡有,「光
是數位相機就有四台」。

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幾乎沒有人「需要」多一個包包,但大多數人都「想
要」名牌包包;很少人「需要」用到四台相機,但大多數人都「想要」功
能更新更好的相機。

想要的,永遠缺一件…

沒有一個女人「需要」多一件衣服,很多女人卻「想要」永遠缺少的那一
件;沒有一個家庭「需要」再多一組咖啡杯盤,但若是威治伍德
(Wedgwood)或法藍瓷(Franz)的杯盤組,「想要」的人應會一大堆。

舉了這麼多例子,只是想分享一個觀念:需要與想要,是有差別的;而根
據「需要(need)」與「想要(want)」,會發展出不同層次的產業。

「需要產業」滿足的是生理或生存的基本需求、實際需要,例如每個家庭
都需要杯碗盤盆,才能吃飯喝茶;每個人都需要穿鞋子、穿衣服,才能出
門見人。在物質生活還不富裕的時代,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幾乎就是當
時新興產業的終極目的。

但是,當大多數人的基本與實際需要獲得了滿足,「想要」的東西就愈來
愈多、愈來愈好,因此,「想要產業」滿足的是「更好」、「更獨特」、
「更個人化」、「更心靈層次」的需求。

文化創意產業,基本上不只是「需要產業」,還是「想要產業」,因為它
不只照顧人的溫飽冷暖,更關心人的心理、情感、想像、期待等。

2007年在台灣引發關注的「明日博物館」flow market,是「想要產業」的
代表作。

這個像超市的場域,陳列著寫上「有機食物」、「乾淨空氣」,甚至令人
不甚明暸的「四分之一無條件的愛」等黑字的不同造型空容器。

想要產業,滿足心靈需求

這個市集到底賣什麼?從「需要產業」的實用角度來看,這些空容器買回
去,充其量只能放些小東西;但如果從「想要產業」的角度來看,它賣的
正是消費者對於每一組黑體字所組成的想像與希望。雖然不同觀察者的解
讀各異其趣,但它標榜的「A better tomorrow」,足以說明一切。

生活形態產業的興起,更是「想要產業」的集合表現。

2006年底「簡單生活節」,兩天內吸引3萬人買票參加,這個活動的主軸是
演唱會及創意市集,卻將它們整合在「簡單生活」的名稱下,讓很多人都
衝著「簡單生活」而來。

近年來,樂活(LOHAS)、慢活、慢食、有機等生活形態,逐漸在台灣擁
有愈來愈多擁護者,這些都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形態的集體想像、追尋
或實踐。

不過,「想要產業」其實有深層及淺層之分。

以排隊搶購為例,有人為了需要(例如颱風天的必須品搶購)而搶,但也
有人為了想要(像是名牌打折或低價特賣)而排。但值得關切的是那些因
為「想要」而拚了命、花了時間排隊買到的東西,現在的下場怎樣?是束
之高閣、變成被遺忘的庫存?還是變成生活中、生命裡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文創意涵,挑動深層感動

好友到歐洲出差,不遠千里、小心翼翼地提回一套陶瓷精品,「我希望這
些東西將來有一天留給遙遙,她也會感受到這些美好事物。」遙遙是友人
的愛女,我相信,當她長大後,不論是否喜歡這份禮物,但這套給她媽媽
帶來啟發的陶瓷精品,應仍會為她帶來深層的感動,因為這裡面還有著媽
媽的愛。

由上述兩個例子可見,淺層式的「想要」產業,可能刺激的是衝動型購
買,稍一不察,極可能助長人性貪欲;但深層式的「想要」產業,卻讓人
購買後會產生連結、心生珍愛,持續把玩使用、甚至傳家珍藏。後者,才
是文化創意產業應該念茲在茲的方向。

在海拔1.3萬多公尺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洞穴閉關修行12年、《雪洞》一書的
傳主丹津‧葩默(Tenzin Palmo),曾在帶領一個禪修營開示時,舉了一個
擁有400雙鞋子的女士為例,並問大家:「有400雙鞋子的人,每天該怎麼
決定今天穿哪雙?」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需要』400雙鞋。」她接著說:「這是個完美例
子,告訴我們實際需要(need)和貪欲(greed)的差別。你真的只能(對
她)發揮慈悲心了!」

「佛陀把貪婪比喻成鹽水,喝得愈多,愈覺口渴。」丹津‧葩默說,我們
的現代社會建立於給人一杯又一杯的鹽水喝,我們都是笨蛋,才會一杯接
一杯地喝,所以,我們應該要觀照本心。

傳達文化藝術與生活美好

文創產業的本質,不是鼓勵貪婪、無止境地消費,而是有選擇性、有態度
式的消費,「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文化創意以商品為載體,傳達文化
藝術及生活的美好,最終目標是涵養人性、撫慰人心,也藉由消費,塑造
及促成你我「想要」的世界或生活的到來。

消費者,可以是這股「深層想要產業」的最大促進力。雖然「想要」一不
小心極可能助長貪欲,雖然我們想要的可能總是比需要的多,但愈來愈覺
醒的消費者,應透過自覺且有選擇性地消費「深層想要」的東西,有形無
形地促成產業提供讓人深層想要的商品或服務,而不是對廠商所提供的商
品或名人所提倡的生活主張,照單全收。

「想要產業」如果是明日的藍海,突破「微利化」的未來獲利主要來源,
光是「淺層式想要產業」,並不足以達成這個目標。只有創意人與企業人
共同為「深層式想要產業」努力,才能讓更多人寧可多花一點錢買「深層
想要」的好產品,不會因為貪便宜或衝動,而亂買一堆用不著或不需要的
東西,如此發展文創產業,才能真正為社會帶來更美好的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pplen1 的頭像
    applen1

    applen1的部落格

    applen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